在航天人中有這樣一支團隊,他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核工業是高科技戰略產業,是國家安全重要基石”的諄諄教誨,堅持獨立自主發展,推動我國核廢料處理轉運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為我國建立世界上只有少數國家擁有的完整核科技工業體系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們正是來自中國航天科工航天晨光的核廢產線創新團隊。
核廢料處理難題初顯現
放射性廢樹脂是核電站運行過程中產生的主要核廢料之一。三代核電技術路線采用的是車載轉運的方式——使用放射性廢樹脂屏蔽轉運裝置,將核島產生的放射性廢樹脂安全轉運至核廢物處理設施,然后進行后續處理。但由于國外在該領域的技術先發優勢,國內一些核電廠只能采用進口設備轉運放射性廢樹脂。
隨著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機組的研發,實現廢樹脂轉運設備的自主可控勢在必行。
2013年,在老一輩工程師的帶領下,航天晨光組成了以黨員為核心、老中青相結合的技術攻關團隊——核廢產線創新團隊。
這支新生的團隊就“水壓置換式放射性廢樹脂轉運工藝”與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開展合作,對放射性廢樹脂轉運設備的設計、研制及性能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做核廢料處理行業的“拓荒牛”
在轉運試驗中,廢樹脂經過轉運置換后的殘留值是體現試驗效果的關鍵參數。工廠的試驗車間條件惡劣,冬天溫度低至零下10攝氏度,夏天的溫度高達40攝氏度以上。為保證每次殘留值測量的準確性,團隊成員在嚴冬里鉆進冰冷的罐體中,將殘留的樹脂一點一點掏出。罐體每次只能允許一人鉆進去作業,老一代工程師們身先士卒,搶先進入罐體作業。為了避免在冬天罐體內待的時間太久,體溫過低,大家輪流進入作業。
在屏蔽罐體的制造過程中,需要在制造現場往腔體夾層中灌注融化狀態下的鉛水,為時刻對灌注速度等參數進行監測,觀察是否有夾渣、氣泡,團隊成員冒著吸入有毒鉛蒸氣的危險,一直堅守現場,直到圓滿完成鉛層灌注任務。
反復摸索試驗方式,持續優化工藝流程,不斷調配最佳工藝參數……經過2年的艱苦研制,團隊終于在2015年完成了第一代水壓置換式樣機的研制。樣機的屏蔽性能完全達到防護要求,廢樹脂卸載剩余率小于3%,大大優于國外6%的平均水平,成為國內首創。
筑牢國家核安全基石
隨著“水壓置換式放射性廢樹脂轉運裝置”研制成功,團隊再次向著更大的難題發起沖鋒。根據國內中核、國核不同三代核電機組的技術路線需要,團隊持續進行工藝改進,完全掌握了放射性廢樹脂轉運的關鍵技術,獲得“一種放射性廢樹脂屏蔽轉運方法及其轉運裝置”等4項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完全滿足不同核電機組的技術要求。
目前,團隊開發的放射性廢樹脂屏蔽轉運系列產品及解決方案已實現自主可控與國產替代,并遠銷海外,在多個項目上成功應用。核廢產線創新團隊所在的航天晨光也成為目前國內市場上唯一供貨商。實踐證明,該產品可完全替代進口產品,且產品定價僅為進口產品的60%左右。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航天晨光核廢產線創新團隊將始終秉承“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價值觀,持續深耕核廢料處理領域,努力推動我國核廢料處理領域向自動化、智能化發展,為中國核電的騰飛發展和世界核廢料處理行業的發展貢獻航天企業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