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晨光作為集團公司“1+10”智能化改造實施團隊之一,在智能制造轉型過程中率先實踐,背后依托的是廣大員工的恪盡職守與踏實奮斗。在推動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道路上,研究院智能制造總體部的葛旸是值得信賴的同志,他懷抱著航天青年堅定的信念與無私奉獻的心,以公司使命為己任,勇立潮頭,以鋒刃之姿劈山闖崖。
“樂為”——用信念堅守平凡、用擔當詮釋責任
智能制造新產業發展承擔著公司轉型升級的重任,但是智能制造發展之路絕非坦途。2017年起步伊始,智能制造向什么方向發展、如何發展還處于摸索之中。葛旸不怕困難,在領導的帶領下,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全身心地投入到產業的頂層規劃、項目策劃和實施、技術研究、產品研發、管控模式及能力建設中,主動承擔公司智能制造產業研究分析和實施規劃任務,積極參與集團公司智能化改造技術體系、產品體系、分工體系的制定。他不懂就學,高強度地學習了大量與智能制在相關的知識,并積極與大家研討,向供應商咨詢產品的技術細節,技術水平有了快速的提高。
2018年研究院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破繭而出,公司智能制造技術體系和開拓的產品領域逐步明確,但要想“跟上大部隊、趕上末班車”,需要比同行起步早的企業付出極其艱辛的努力。面對罐體自動化生產線,新的焊接技術、新的設備工裝、新的智能管理模式,葛旸帶領團隊,迎難而上、砥礪前行,不斷摸索積累工藝技術,完成多工位設備自動化、物流自動化設計;面對化機生產線,離散生產、工位分散、生產管控復雜,葛旸帶領團隊,堅定信心、齊心協力,完成多車間的物流調度規劃和仿真驗證。通過項目實施,葛旸和他的團隊不斷加強技術研發、項目建設和市場開發等方面的經驗總結,夯實智能制造產業基礎,成為研究院向智能制造產業進軍的排頭兵。
“善為”——用創新引領工作、用鉆研提升能力
圍繞集團公司智慧企業建設及“三啞”改造要求,面對設備改造難、設備聯網難、設備管理難的現狀,葛旸帶領團隊,攻克了原設備軟件封閉、程序加密、電磁干擾嚴重等技術難題,形成了“三類設備改造、無線自組網和一個軟件平臺”關鍵技術,改變設備“啞”的現狀,對設備說出來的“話”進行實時監控和相應管理,實現“設備”—“數據”—“人”三者的高度融合,順利完成2017年度和2018年度公司智能化改造指標任務,公司成為集團首批接入云平臺的單位。
通過鉆研,葛旸和團隊,掌握了節拍式柔性裝配線技術、視覺識別技術、分布式數控技術、生產執行及持續優化技術等。其中數字化車間工藝布局虛擬仿真技術已完成基于NPS離散型智能產線的工藝流程、設備工效、物流虛擬仿真技術智能化產線應用;生產執行及持續優化技術已完成公司內、外部的制造執行系統(MES)方案設計。
“有為”——用成績贏得稱贊、用努力回報企業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憑借著這股子韌勁,葛旸帶領團隊,秉持“數?;O計、虛擬化仿真、自動化生產、數字化管理”的理念,先后完成了罐體自動化生產線、化機生產線、烏江機電容器生產線、單晶硅生產線、云智通生產線等多個智能車間/產線總體設計工作,形成了一套“精益化分析+仿真驗證+尺寸鏈建設”的標準打法,積極尋找在鈑金件裝配、焊接等行業智能車間/產線復制推廣的機會,獲得了公司領導及客戶的認可和好評,相關產品及視頻也成功亮相2017年、2018年世界智能制造大會(南京)和2019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在2017年集團公司“雙創”比賽中,葛旸也一路過關斬將,通過層層選拔、項目路演和集團投資委評審,獲得集團資產公司投資,為公司贏得第一份“雙創”產品池榮譽。
經年累月的高壓工作,讓這位90后的年輕人早早染上了歲月的白發。但葛旸毫不在意,總是把工作做好放在第一要務。鐵肩擔責、妙手紓困、不忘初心是他的情衷;作風頑強、意識創新、邏輯穩準以及傲人的航天情懷是他的標識;他就像一團火焰,燃燒著永不磨滅的激情,追逐著自己的航天智造夢想!